2023年2月18日入疆,2025年1月6日离疆,689天,11万字援疆日记,记录了援疆的日日夜夜,诉说了援疆的酸甜苦辣,见证了援疆的蜕变成长,尤其是那一幕幕滚烫的“鄂博一家亲”深情厚谊,那一次次获奖的喜悦,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那一串串坚实的足迹,都如同昨日重现,让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记得抵疆后,参加了为期四天的党校培训。在党校培训座谈会上,谈到来疆初衷时,我说我为信仰而来,贯彻党的治疆方略;我为情怀而来,接续当年我们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G30高速公路的鄂博情谊;我为融入而来,助力文化援疆;我为致敬而来,学习兵团胡杨精神。
援博两年,是援疆初心不断坚定的岁月。翻开新疆的历史,打动我的是左公抬棺出征的悲壮、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坚韧、察哈尔西迁的豪迈;打动我的是军垦博物馆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是博州大地随处可见的“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的路牌;打动我的是阿拉山口中国第一哨的英雄山,还有千年不死的胡杨,一眼7000万年的赛里木湖。
援博两年,是援疆情怀持续加深的历程。两年前,我说我为情怀而来,历时8年的G30乌赛高速298公里改扩建见证了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博州的深情厚谊。两年后我更加感叹,这是一片多么神奇美丽的土地,这将是一份多么厚重难忘的回忆。难忘马兴瑞书记、王贵驷书记和各级领导参观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博职院)时对援疆教师殷切期望;难忘万里之外的老母亲收到州组织部、州工会慰问的牛羊肉的泪水盈眶;难忘前方指挥部送来牛羊、滋润霜时时抚慰我们的心房;难忘博职院的菜园子,让我们对远方的思念始终温暖有光;难忘北京路上不认识的博州市民在我打不到车时送我回到博职院时说,谢谢你们舍家援疆;难忘交通学院师生们总是超越我的期待,让我享受双向奔赴的美好和两年援疆生涯的一路芬芳。
援疆两年,是援疆初心真情奉献的体现。我们一起为博职院成为新疆自治区优质校贡献了一个标志性成果,为援疆模式探索了“多校帮一院”的实践案例,为交通学院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凝练了“交融天下、通达四海、育德修技、人人出彩”的交通学院院训,提出了“交通强国、人人出彩”的人才培养理念,建成了一个党建内容规范、交通特色鲜明的党员活动室……
以“借”为名的信任
2023年3月26日,在我抵达博职院仅仅一个多月,忙碌中的我突然收到了年轻教师陈锋的一条求助微信:“院长,我想借您的笔记本电脑用几天。”
原来,陈锋即将参加2023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新疆选拔赛的汽车芯片开发应用项目,他的电脑设备因年代久远、网速缓慢,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为了安装比赛所需的系统,他急需一台性能更好的电脑,于是他想到了向我求助。我迅速回复:“当然可以,你直接过来取。”事后,有人好奇地问陈锋,为何会选择向院长借电脑。他坦言:“龚院长经常深入教师办公室与我们交流谈心,她曾多次表示,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找她。所以当我遇到困难时,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她。”作为一名援疆仅一个月的我,听到这样的回答,深感振奋与感动。初来乍到,同事们能够如此毫无保留地信任我,并在遇到困难时第一个向我求助,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鼓舞。
陈锋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骨干,一个充满上进心和拼搏精神的年轻人。自从那次借电脑事件后,每当他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管是课题申报还是新项目参赛,都会主动与我交流、寻求帮助。而我欣慰看到他在我一次次支持和指导下的进步和成长。
2023 年 4 月 26 日,我准备回武汉探望父母。上飞机前,虽然时间很紧,我还是想去为代表学院参加教学能力大赛的教师团队加油鼓劲。在查看他们为比赛准备的 PPT时,我发现他们已经结合了专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心中的担忧也随之消散。也再次强力恩感到这群年轻人既需要也值得我们所有付出。
离别之际,陈锋和姚喜仁老师突然说,希望我可以留下来参加他们的比赛,说如果我不参加,他们就没有信心。面对老师们真诚地挽留,我告诉他们,在飞机16点50起飞前和 23 点 15 落地后的时间里,我随时可以与他们视频通话。出发前,老师们围着我问这问那,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与不舍,老师们如此需要我,也证明了我的援疆工作是有意义的。
4 月 27 日凌晨两点,我刚到家就收到了陈锋和姚喜仁老师的报喜短信:我们交通学院参加教学能力大赛的三组选手,在学校三个项目中获得了参赛两个项目的所有第一名。
没想到,这仅仅是惊喜的开始。后来,他们还代表学校、代表博州参加了省教学能力大赛,取得了参加国赛的资格。这是我所支援的博职院首次在此类赛项中取得国赛资格,开创了教师团队首次参加国家级比赛的新纪录。
2023年11月3日,我身体不适,低烧且全身无力,吃药发汗都没有用,但因为当天事务繁多,我一直在坚持工作。恰逢此时,远在广州参加比赛的陈锋老师给我发来短信:“谢谢龚院长和余老师的帮助和支持。您的付出让我学到了湖北干部身上优秀的品质,真正感受到了鄂博一家亲的真情厚谊。不管比赛结果如何,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看到这条短信时,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远离家乡、抛下年迈多病的父母,千里迢迢来到新疆支教的我,在这一刻仿佛找到了所有的价值和意义。
2023 年 12 月 17 日,陈锋老师带领的团队在“2023 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了“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技术赛项(职工组)”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并斩获了一等奖。获奖后,他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报喜:“院长,成绩一出来,我才放松一点,没有辜负您的期待,我知道没有您的支持,我没有机会参赛,更不可能在全国强手如林的大赛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以“拜”开始的情谊
在支援博职院时,我收了一名徒弟叫谭高程。2023年 3 月初,我到博职院不足一个月,学校就举行了新教师培训“传帮带”结对子仪式,谭高程向我拜师敬茶。
喝茶的那一刻,我心中涌动着深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望着眼前这个满怀期待与敬意的年轻人,我想我定不辜负这一群年轻人期待。也定下了“带一流团队,赛一流成绩”的目标。让我最感动的是这两年谭高程老师对我只有一个称呼——“师父”。
交通学院教师一半左右都来自甘肃,谭老师就是近3年进来的专任教师。在后来相处的日子里,我深深知道这一群来自外省年轻教师的不易,牢记自己的诺言,时常与谭老师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与教育理念,加入他所在的教研室,鼓励他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每当他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我总是耐心倾听、细致分析,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我也注重培养他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合格的教研室主任。同时,在我离开时,他还找到心仪的女朋友。
2023 年 3 月末,我圆满完成了一家企业的访企拓岗任务后,前往乌鲁木齐职业能力大赛的现场,探望正紧张备战的谭高程及参赛的学生们。未曾预料的是,到达后,同行的余老师发现学生有感冒迹象,并且在我们住的酒店里没有安排就餐。我一方面安排余老师买药,同时把我们餐券拿出来让学生尽快吃饭休息。没想到这个微不足道的举动在谭高程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后来,他与人谈及此事时说道,我觉得龚院长像妈妈一样,特别让人温暖。博职院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新进老师很多,85%的老师是“95后”,里面大部分年轻老师来自祖国各地,他们远离家乡与亲人,异地的他们特别渴望亲人般的关怀与爱。常与他们交流的我深知他们的需求,于是我的办公室,我在专家楼的居所就成了他们的集聚地,他们或讨论比赛项目,或论证课题,或探寻人生价值。这些年轻老师太需要爱了,给他们一点点的爱,他们都会感动感恩,为了让他们经常感受到家的温暖,每隔一段时间,我和余老师都会主动给他们做顿饭。
尽管正式拜入我门下的仅有谭高程一人,但我援疆时远不止这一位弟子。两年援疆,我竭尽所能地为每一位寻求帮助的老师提供支持。在后方学校支持下,多名骨干教师有了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机会,让学院所有骨干教师都有机会去企业调研,指导辅导员李燕参加“说班级”比赛,帮助张亚文老师参加演讲比赛,备战课程思政比赛,为她仔细分析每一张 PPT,帮助她一遍又一遍地磨课,让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
援疆时,我担任交通学院的院长。工作很忙,但是一有时间,我就会牢记自己的育人本职,不仅指导老师,更深入学生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而正是这份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让我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也让我能够第一时间见证他们的成长与蜕变。
2023年12月14日下午,杨晓东和三名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兴奋地向我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在学校的辩论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了冠军,真诚感谢我对他们的指导,并将四枚“冠军”奖牌围成一个象征着团结与荣耀的同心圆。
合影时,孩子们在我身边竖起大拇指,我真是发自心底地为他们高兴,杨晓东及其团队此次能斩获桂冠,的确不容易,作为专科生的他们,在与学校本科生的同台较量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实力。
我告诉杨晓东他们,每一次冠军的获得都是另一个冠军的开始,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得学习的能力、思维的改变。让我欣慰的是这些孩子在我的支持下又参加汽车营销技能大赛,获得了自治区一等奖,闪耀在世界技能大赛的赛场上。
老师们一次次的进步,学生们一个个的突破,让我一次又一次感受到身为人师的快乐。这种快乐,正是我援疆生涯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在行将离别时,根据州组织部安排,我为学生上了《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的最后一堂课,虽然出发行程紧张,我还是一如既往认真备课,怀着万分珍惜和依依不舍地和孩子们分享对人生对未来的憧憬。我想,通过一届届援疆人共同努力,一定在这些孩子心中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他们更加奋发有为的青春行动。
援疆两年,我和来自湖北11所院校的21位同志勇挑重担,并肩作战,我们助力博职院成为自治区最年轻的优质校,推动学校迈向新的发展高度;我们领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任务全面推进,三年行动方案科学实施;我们实现科研实力大跃升,让升本基础更加坚实;我们一次次刷新技能大赛历史,让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名字闪耀在全国的赛场,让更多的老师因为我们而进步,让更多的学生因为我们而成长。每一次的成功与突破,都凝聚着我们的智慧与汗水,也见证了博州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奏响了博职院高质量发展的华彩乐章。
年轻老师们说,院长,谢谢你不远万里帮助我们。我说,我们只是奋斗了这两年,而你们在只有 50 万人口的边疆建设一所万人大学,你们的每分每秒就是在守护边疆,保护祖国神圣的领土,你们是真正的英雄。两年的援疆历程,我更加读懂了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深情眷念,也让我懂得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好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援疆两年,我深深地记得 85 岁老父亲在结肠癌手术期间,偶尔清醒时说,你不能耽误国家的援疆大事,这给予了我无穷的力量,也进一步让我深切领会到总书记说的,新疆是全国人民的新疆的深刻内涵。正如此,建设好新疆应该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人民教师,我责无旁贷。我相信一届又一届的援疆接力必将汇聚成磅礴的湖北力量,让海棠花开更艳,鄂博情谊更深。回望这两年,我最想说的是,谢谢援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