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程概述
1.1项目背景
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是《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中规划的 “651”骨架公路网第一横,是横贯我省中北部的一条东西向省际通道,是对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有益补充和完善。麻竹高速公路东起安徽省界麻城市长岭关,西至陕西省界竹溪县的关垭子,全长约665公里;主要的控制点有长岭关(省界)、麻城、红安、大悟、随州、洪山、宜城、南漳、保康、房县、竹山、竹溪、关垭子(省界)等;麻竹高速自西向东可分为8段:起点至麻城段、麻城至红安段、大悟境段、大悟至随州段、随州西段、襄阳东段、宜城至保康段、保康至竹溪段。 麻城-竹溪高速公路大悟县境段(以下简称本项目)起点与麻竹高速麻城至红安段终点相接,自东向西经河口、刘集、夏店、芳畈镇,终点接麻竹高速大悟至随州段起点。其建设对加强我省东西经济交往,进一步完善湖北省骨架公路网布局,加强孝感市与武汉城市圈的联系,优化孝感市域公路网布局,加强大别山区与武汉城市圈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大别山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项目概况
1.2.1建设规模
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大悟段工程项目路线起点对接麻竹高速公路麻城至红安段,在河口附近跨滠水河走河口镇北,设置河口互通,跨省道黄土线。在高家垄跨西大河,在朱家田跨省道宋长线,走刘集南,在夏店河以东设置夏店互通。走夏店镇南,在二畈咀下穿郑武铁路客运专线。走芳畈镇北,设置芳畈互通。经戴家塆水库尾,跨省道大天线,在李家店跨环水河后在京港澳高速公路与麻竹高速公路大悟至随州段对接。路线主要控制点为:起点河口(红安与大悟县界)、刘集、夏店、郑武铁路客运专线交叉点、芳畈、终点(京港澳高速公路)。
路线全长37.869km,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为100公路/小时,路基宽度26m。
1.2.2主要技术标准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根据本项目功能要求,结合交通量预测结果,考虑与本项目相衔接的高速公路设计速度取定情况,本项目主线采用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6米。大悟连接线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12米。
主要技术指标表
指标名称 |
单位 |
标准值 |
采用值 |
公路等级 |
|
高速公路 |
设计速度 |
Km/h |
100 |
路基宽度 |
米 |
26.0 |
行车道宽度 |
米 |
2×7.5 |
汽车荷载等级 |
|
公路-Ⅰ级 |
设计洪水频率 |
|
1/100 |
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
米 |
700 |
1000 |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
米 |
85 |
200 |
主要技术指标表
指标名称 |
单位 |
标准值 |
采用值 |
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
凸 |
米 |
10000 |
10000 |
凹 |
米 |
4500 |
10000 |
竖曲线最小长度 |
米 |
85 |
247.207 |
最大纵坡 |
% |
4 |
3.00 |
最小坡长 |
米 |
250 |
380 |
路面等级 |
|
高级 |
停车视距 |
米 |
160 |
设计年限 |
年 |
20 |
地震设防标准 |
|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0.05(简易设防) |
1.2.3地形、地貌
项目地处湖北省中北部大别山脉西南侧,东经114°02′~114°49′、北纬31°04′~31°30′之间,路线走廊总体呈东西走向。根据地貌成因、形态及组合特征,工程线路区主要表现为丘陵岗地和丘陵低山两种基本地貌单元。
1、丘陵岗地
路线区K44+000~K65+720段主体为丘陵(微丘)岗地地貌,海拔高程一般42—135m,山体呈浑圆状或线形延伸,山势较低缓,冲沟发育,沟谷较宽缓呈“U”字型,切割深度多为10~50m,山坡坡角多为20º—35º,植被较发育,所经山岗梯形旱地较多,其余多为松林灌木林。冲沟内则多为水田。基岩岩性主要为元古界红安群片岩、片麻岩和不同期的侵入岩。
2、丘陵低山
K65+720~K82+711.769段主体为丘陵低山地貌,海拔50~550m,经过长期强烈剥蚀切割作用形成较为陡峻的地形。山体呈尖棱状-浑圆状线形延伸,局部山势陡峻,沟谷切割较深,切割深度多在50~250m之间,相对高差较大,山坡坡角多20º~35º,局部40º~60º。植被较发育,多以灌木为主。该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多直接裸露,风化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局部具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
1.2.4水文地质
路线区雨量充沛,河溪纵横,水库星罗棋布,水系发育。主要河流有滠水河、澴水河及众多水库、塘堰等。根据区内地层岩性组合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路线走廊带内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变质岩裂隙水、侵入岩类裂隙水等类型。
1、松散岩类孔隙水
分布于河流一级阶地,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Q4)砂层、砂砾石层中,由于组成松散堆积层的厚度和成分的不同,其富水性差异甚大。分布在各河流下游,含水岩组主要由砂、砂砾石组成的含水层单井涌水量为100~500t/d,富水性中等;含水层为粉土、细砂、中砂、粗砂及砂砾石层,沿河谷分布,组成不连续的一级阶地,呈长条状,微向河床及河流下游倾斜、厚度一般在3~6米,单井涌水量为10~100t/d。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补给,丰水期地下水接受河水补给,枯水期地下水向河流排泄,地下水露头极少,仅沿河谷阶地有少量的民井供居民生活饮用,水量随季节变化明显。
另外,也赋存于山体表层与山涧盆地表层松散-半松散残坡积、坡积层内以及冲积层内的碎-块石土、含砾粉土中,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在山体表层,水量贫乏;在山涧盆地地带,含水层位于下部细砂、砾石层中,水量较丰(尤其是雨季),局部具有承压水性质。地下水位埋深1.5~2.5m,泉流量0.100—2.00升/s。
2、碎屑岩类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线路终点附近,由白垩~下第三系[K2E1g]砂岩、砂砾岩组成,裂隙不发育,多呈闭合状,地下水运移条件差,水量贫乏,含水层富水性差,泉流量多小于20m3/d。接受大气降水和高处侧向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动态变化大,季节性变化明显,属低矿化度淡水,地下水水化学类属HCO3—Ca型水。
3、变质岩、侵入岩裂隙水 由各类片麻岩、片岩、钠长角闪片岩、变辉长岩、变粒岩等组成,岩石结构致密,虽然遭受多期构造变动和长期的风化剥蚀节理裂隙较为发育,但是裂隙多为泥质充填,不利于大气降雨的渗透,也不利于地下水的循环、交替,地下水较不发育。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的补给,季节变化较大。沿裂隙下渗,向沟谷低洼处汇集。
4、区内地下水特征
①区内地下水露头多出现在深切河床岸边或背斜转折端或断裂带附近。因地下水露头零散,流量小,动态明显具季节性变化,无集中供水意义。迳流条件较差,流速较慢。
②区内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局部地段因上部存在粉质黏土,具微承压性),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的一级阶地及冲沟地带,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其埋藏浅,有一定的供水意义,可散点开采。据调查,地下水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③区内泉通常出露在以下几种部位:山间开阔河谷第四系岩相变化带;河流凸岸与其残坡积物的接触带;断裂破碎带;河床相砾石层组成的河谷阶地前缘陡坎及冲沟地带。
④根据取水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
1.2.5气象
项目所属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春夏雨热同步,秋冬阳光互补,气温多年均值16℃,极端气温最高41.5℃,极端最低气温-17.3℃。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2076h,严寒期短、无霜期长,年无霜期一般在235天左右,年平均降雪日为10天左右。本区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雨量最少,年平均雨量1021-1173mm,年最大为1961mm,年最小为679mm,年总蒸发量为1560mm左右。本区风向六、七月份多为偏南风,其余月份多为偏北风,年平均风速2.7m/s,最大风速为19.7m/s。
1.3施工监理标段划分
监理标段 |
对应的土建标段 |
里程 |
主要监理工作内容 |
DWJL-1 |
DW-1、 DW-2 |
37.869KM |
全线(含连接线)路基工程、机电预留预埋、服务区场平、路面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安全设施工程、绿化工程、环境保护配套工程、沿线设施工程等(不含机电工程和房建工程)的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交工验收与缺陷责任期阶段的施工监理服务及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施工安全的监理 |
1.4施工工期及监理服务期
监理标段 |
对应土建施工标段 |
施工准备阶段(月) |
施工阶段监理服务期(月) |
交(竣)工验收与缺陷责任期阶段监理服务期(月) |
DWJL-1 |
DW-1、 DW-2 |
1 |
35 |
24 |
注:具体开工日期以总监办签发的合同工程开工令之日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