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正文
 
恩施大峡谷旅游公路改建工程
2011-10-19 00:00   审核人:   (点击: )

1、项目概况

   
本项目起点位于318国道K1607+800大龙潭处,止于恩渝公路与大峡谷景区交汇处马鞍龙。本项目全长42.9Km,其中屯堡大块至马者段9.78公路为新建。该项目按交通部颁三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30km/h标准建设,路基宽度7.5米,行车道宽度6米,路面结构类型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桥梁设计荷载为公路—Ⅱ级,桥面净宽为净—7+2×0.5米防撞墙;设计洪水平率为1/50或1/100,隧道宽度为净—7+2×0.75米人行道。主要工程量包括,全线共设中桥224m/3座,大桥472m/4座,隧道1085m/1座,路基土石方451.05千立方米,排水及防护工程50.02千立方米,沥青混凝土路面250.95千平方米,征地253.92亩。

   
2、地形地貌

   
本项目区地处鄂西南中低山区,属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地形东西狭长,途经地段地势变化很大。往东连接恩施州城区,往北延伸连接重庆奉节。从推荐线路纵剖面分析,该区域线路设有一座隧道和多座大桥、中桥。总体看,全线走廊带山峦叠嶂,绵延起伏,沟壑纵横,岭谷切割明显。线路大部分路段沿清江北岸河谷穿行,多属构造剥蚀、溶蚀中低山地、台地地貌,区内植被较发育,覆盖率较高,多为种植茶园、梯田等。

   
3、气象

   
本项目所在区域地处中纬度亚热带,森林丰茂,气候温和,属大陆湿润季风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光照充分,雨季时间长。年平均气温为120C~15.50C。七、八月为炎热夏季,受夏季季风控制,雨量充沛,气候湿热,月平均气温为270C,最高气温达390C-41.20C。十二月至次年二月为冬季,气候干冷,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2.50C~-200C,平均气温11.7℃。每年三月至五月、七月至九月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因地域的不同在1400~1600毫米之间,一般年降雨量1460mm;常有山洪暴发。全年无霜期230天至273天,平均年无霜期234天。11月~2月为降雪期,冬季常有八、九级大风,并伴有霜冻。

    4、水文地质

   
路线区位于清江上游河谷北岸,隶属武陵山余脉,受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理条件和地址构造的影响,区内地表水系较发育,均属长江分支流清江水系的一部分;但大都为山区溪流型的小型沟谷;支流河长一般较短,干支流多呈对称性羽状分布,属季节性河流;水流受季节性降雨影响变化较大;一般降水时季,因河谷纵坡陡峻,水流湍急,枯水季节水流较少易断流。沿路线稍比较大一点的小溪流主要有老沟、龙溪河、甘沟、桃子包溪、吕氏湾小溪。

   
清江河流属高山型河谷,自西向东在恩施境内流经11个乡镇、街办事处,全长约127km,至红土锦阳口出境,在枝城注入长江。其最大洪峰多出现在6、7、9月,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8900m3/s(1969年7月12日)。

   
5、不良地质

   
线路段内主要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为:岩溶、崩塌岩堆、滑坡。

   
(1)岩溶

   
为线路走廊带内最主要的,也是分布最广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其在P-T灰岩地层分布地段均有发育,其中在T灰岩中最为发育,在P含燧石条带厚层灰岩层较发育,在P含燧石团块中至厚层灰岩层中稍发育。本线路走廊带内对工程建设具有较大影响的岩溶类型主要有:水平溶洞、落水洞、溶蚀洼地、溶蚀槽谷四类,据沿线地质调查,发现有较多的岩溶地质现象发育;周边地区已发现的最大水平溶洞高1.5m左右,洞宽1.6~2.0m,(风洞)洞深约2km以上。

   
线路段内岩溶多为覆盖型,其发育情况多不清楚;不均匀分布的溶洞不仅使周边岩体工程稳固性锐减,而且,部分岩溶所赋存的地下水或连同的地表水也可能将给部分隧道施工带来较严重的不良影响。

   
(2)滑坡

   
线路段内滑坡发育不多,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滑坡,周边地区局部存在有基岩滑坡,滑坡多分布于地形陡峻、第四系松散层较厚或岩性软硬相间的顺坡基岩分布地带,滑体规模均不大;但在天然条件下,该滑坡体一旦形成,均具有受自然降雨条件的影响,不断延续发展的特点,故针对该不良地质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线路段内T1d底部黄绿色页岩夹泥灰岩,P2W底部深灰色钙质粘土岩、黑色碳质页岩夹煤层,C1Y灰褐色粉砂质粘土岩、厚层石英砂岩夹碳质页岩等软硬相间的地层分布地段及在S砂页岩强风化路段,地层产状较陡或顺坡附近有泉点出露,或地表地形陡峻,上方有一定汇水的情况下,也存在着极易发生顺层滑坡的隐患,在上述路段设计时应予以注意,重点加强防治。

   
在本设计段路线范围内,地层产状较陡倾的顺层边坡基本未见,但是在路线的K13+200~K14+500路段属于地形较陡峻泥质页岩或泥灰岩夹炭质页岩区,表层多为松散堆积体覆盖,浅层岩石多风化强烈,受降雨水流冲刷等自然地质作用的影响,具有易发生小型的滑坡的可能性;故针对该路段路基,建议尽可能采用少挖小填的路基,并应重点加强边坡支挡、防护及排水系统建设。

   
(3)崩塌

   
线路段内崩塌发育不多,主要为小型岩质崩塌,多分布于地形陡峻或岩性软硬相间的顺坡基岩分布地带,崩塌规模均不大;但在天然条件下,崩塌体一旦形成,均具有受自然降雨条件的影响,不断延续发展的特点,故针对该不良地质现象同样应引起重视。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线路段内地层产状较缓,基本未见典型的顺向坡,局部产状存在小角度与路线相交、岩层风化较严重的情况,其边坡基本稳定,但存在着极易发生掉快和小的崩滑的隐患,在上述路段设计时应予以注意,重点加强防治。该路段主要分布于二岩地带;对应推荐线里程为K19+600~K20+165及K20+400~K20+640路段;对应比较线里程为B1K19+980~B1K20+200及B1K20+200~B1K21+380路段。

   
(4)特殊性岩土

   
根据调查,各方案路线通过处及周边地段特殊性岩土主要表现为深浅各异的红粘土及全风化泥炭质页岩。该岩土层处于石灰岩或重粘土岩发育区,地表残积粘性土层具有典型的红粘土特征,粘粒含量高,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含水量一般在20%~35%之间,液限值一般在60%~80%之间,塑性指数21~51之间,CBR值1.6%~19%之间,绝大部分属于过湿高液限粘土,塑性指标远大于规范允许值,未经处理不宜直接用作路基填料;而处于边坡路段的该松散层极易产生边坡崩滑失稳,故在进行边坡设计时应在放缓边坡的同时,还应重点加强防排水及边坡防护设施建设。根据调查该土层主要不均匀分布于B1K21+400~路线终点或K21+600~路线终点的局部缓坡地带;一般情况下不会对路基有大的不良影响。但在该路段施工取土时,建议加强试验监测。

   
6、技术标准

主要技术指标表

序号

项   目

单 位

技术指标(新建段)

技术指标(改建段)

1

公路等级

双车道三级公路

利用既有公路

2

设计速度

Km/h

30

-

3

路基宽度

m

7.5

7.0

4

行车道宽度

m

2×3.25

2×3.0

5

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m

65

-

6

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m

30

-

7

桥涵汽车荷载等级

公路—Ⅱ级

公路—Ⅱ级

8

停车视距

m

30

30

9

最大纵坡

%

8

-

10

最短坡长

m

100

-

11

隧道宽度

m

净-7+2×0.5米人行道(检修道)

-

12

隧道净高

m

4.5

4.5

13

路面类型

沥青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湖北顺达公路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2010-2020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街455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