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正文
 
九江长江大桥北引道工程监理项目
2011-10-27 00:00   审核人:   (点击: )



    福州至银川高速公路九江长江公路大桥北引道(以下简称“北引道”)是福州至银川公路的其中一段,该项目起始于九江长江公路大桥北岸终点,向北东依次经过湖北省黄梅县小池镇汪垏村、彭家桥、桥下村、杨家墩、泥池村,终点接黄(梅)小(池)高速公路收费站北侧,全长8.18861km;全线设置互通式立交2处,服务区1处、匝道收费站2处。批复概算577,709,052.10元人民币,项目建设总工期为30月。

    北引道一期土建工程包括2个标段,分别为01和02合同段,两合同段共计8.1886km(K24+844—K33+032.610),具体工程量:路基土石方1352.722 km3,桥梁4654.8m/7座(其中特大桥3546.48米/3座、大桥332.16米/ 1座、中桥82米/1座、匝道桥694.16/2座);涵洞16道,通道12道,特殊路基处理1297.535 km,(其中粉喷桩235.841km,排水板1061.694km);路基防护及排水26.962km3

    北引道第一期合同工程工期为18个月。

                                            主要工程数量表


监理标段号

起止桩号

里程km

主要工程量

01(辽宁路桥)

K24+844-K28+570

3.726

路基土石方886.171km3,桥梁2006.4米/3座,路基防护及排水16.933km3,涵洞8道,通道7道,粉喷桩127.303km,排水板684.382km.

02(中天路桥)

K28+570-K33+032.610

4.46261

路基土石方466.511km3,桥梁2648.4米/4座,路基防护及排水10.029km3,涵洞8道,通道5道,粉喷桩108.538km,排水板377.311km.


    参建单位

    建设单位:福银高速公路九江长江大桥北引道工程建设指挥部

    监理单位:湖北顺达公路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

    施工单位:辽宁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中天路桥有限公司



    1.1  自然条件

    1.位置

    福州至银川高速公路九江长江公路大桥北引道(以下简称“北引道”)是福州至银川公路的其中一段,拟建项目起于拟建九江长江公路大桥北岸引桥终点,向北东依次经过小池镇汪垏村、彭家桥、桥下村、杨家墩、泥池村,终点接黄(梅)小(池)高速公路小池收费站北侧。本项目的建设对完善江西、湖北高速公路网,拉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拟建项目主要承担国家高速公路福州至银川主线及G105国道的过江通量,并兼有九江市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城际区间交通量。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经江西跨长江通往湖北达我国西部的唯一通道是处在九江市的九江长江公铁两用桥,公路部分桥面行车道宽度仅为12米,大桥两端接线街道化严重,交通量已趋超饱和状态,交通拥挤严重。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时适应经济发展和交通量增长的需要。

    2.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处长江北缘松散堆积平原区,地貌上属长江一级阶地,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程多在11.0~15.7m之间。区内沟渠纵横,塘堰广布。

    3.气象

    项目区地处中纬度区,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丰富、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摄氏16.8°(下同),极端最高气温38.7°,最低零下12.6°,年均无霜期252天。年均降雨量1334mm,其中40%以上集中在第二季度;年平均雾日在16天以下。区内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4.水文

    项目区内除长江外,其他河流不发育。但沿线沟塘密布,水体长期处于静止状态。较大的水体主要有关湖大港、长湖、砂池湖等,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1954年长江大堤溃堤,本项目洪水位高程达18.0米;逢降雨集中年份,区域内有内涝现象发生,1998年最为明显,内渍水位高程达14.5米。

    5.地质岩层

    ◆ 地层

    根据钻探揭露,勘察区底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湖积淤泥、淤泥质土、冲击粘性土、砂砾,二元结构明显。下伏第三系下统新余群(E1)泥岩。现将地层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概述如下:

    (一)第四系冲(湖)积层

    (1)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粉质粘土及粘土层

    黄褐色~褐色,局部夹薄层粉细砂。软塑为主,局部为可塑状态,浅表含植物根系。该层为新近沉积粘性土,强度较低。

    (2)第四系全新统冲(湖)积淤泥及淤泥质土层

    该层广泛分布于勘察区,黄褐色~褐色,局部混砂,饱和,流塑状态。

    (3)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粉细砂、中砂层

    褐灰色~褐色,含少量云母碎片,局部含螺壳及腐殖质,偶夹薄层粘性土,饱和,松散~密实。

    (4)第四系冲积卵石、圆砾层

    卵石:杂色,卵石约占60%以上,粒径为2~4厘米,最大粒径8厘米,呈亚圆形,饱和,中密~密实状态。

    圆砾:杂色,粒径一般2~20mm,成分多为石英岩,含多量砂粒。饱和,中密~密实状态。

    (二)第三系下统新余群(E1)泥岩

    本次钻探深度范围内均属强化风。黄褐色、深灰色或棕红色,泥质结构,层次结构,岩芯多为柱状、长柱状。岩芯采取率90%以上,RQD=85%。其层顶埋深在31.1m以上。

    ◆ 工程地质区分及工程地质岩组

    路线各方案走廊带均位于长江一级阶地,普遍分布有强度较低的全新统淤泥质土及新近沉积粘性土及松散粉细砂,工程性能较差。基岩埋深在31.1m以上,故属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成因的软土区。

    在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上,属第四系松散软弱堆积岩土类,具有松散、透水、强度低,易变形、稳定性差的特征。

    6.地质构造

    勘察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坪的三级构造单元的黄梅台褶束四级构造单元。

    黄梅台褶束:由志留系一三叠系地质组成,以马鞍山背斜为主体,轴向北东,向西北方向倒转,有同方向的冲断层伴随。黄梅县城以南,褶皱束被中、新生代盆地覆盖。

    勘察区即位于九江—瑞昌—黄梅断陷盆地,区内无大的断裂通过。但在盆地的边缘有三大断裂通过:东西向的麻团断裂、北西向的襄樊—广济断裂、北东向的黄梅断裂。此三断裂距离勘察区约40km、20km、20km,对工程有一定的影响。

    麻团断裂为一条北北东向的区域性达断裂,分割新洲凹陷和大别山构造区,也是一条发震断裂。位于闫河—白果一带,北段和中断出露地表,南部为第三系红盆和第四系沉积物掩盖。断裂是早期韧性剪切带基础上发育起来的长寿断裂,总体走向15~20°,倾向280~315°,该断层为一具有右行走滑特征的正断层,为多期活动额长寿断层,挽近时期仍在活动。

    襄樊—广济断裂:该断裂是分割秦岭褶皱系及扬子准地台的一条区域性大断裂,由一组相互平行的断裂组成,具有多期活动性及多旋回发展的特点。断裂总体具有向南逆冲的特征,黄冈、广济一带糜棱岩、断裂发育。

    黄梅断裂:呈北东向,是一条切割较深的大断裂,大致沿大别中间隆起与滁巢台褶带的交接部位延伸,由两条断裂组成,在湖北境内被白垩—第四系覆盖。它是一条多旋回发展的断裂带。

    7.不良地质

    区内主要的不良地质作用为饱和松散粉细砂的地震液化,特殊性岩土有软土。

    勘察区位于长江一级阶地,0~20m范围内普遍存在较厚的粉细砂层,为饱和状态,多属松散~稍密状态。根据标准灌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进行液化判别。结果表明:当发生七度烈度的地震时,松散粉细砂均发生液化,稍密的粉细砂部分存在液化,其界限值为12级。

    特殊性岩土主要为淤泥、淤泥质土,深灰、灰褐色,流塑状,具有含水量高、压缩性高、强度低的特性,易造成路基失稳及产生不均匀沉降。

    8.构造稳定性及地震

    勘察区在湖北省地震构造分区图上属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区,属中等水平的地震活动区。根据《湖北省地震烈度区划图》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勘察区属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勘察区虽无强震的历史,但地处襄樊—广济断裂、黄梅断裂、麻团断裂交汇处附近,具有孕育地震的条件,同时区域外围强震的影响可能导致地震地质灾害的发生,区内新近沉积粘性土及淤泥质土广泛分布,地下水位也较高,即使小震级的地震也可能形成较高烈度的地震,导致砂土液化,淤泥及淤泥质土发生流塑变形,造成地基失稳等严重后果,因此应加强抗震设计。

    1.2  沿线经过的环境敏感点

    北引道沿线处于长江一级阶地,地势平缓,沟港纵横,人工塘堰较多。项目走廊多为优质良田,项目路基以填方及桥梁为主,路基标高在满足沿线河流泄洪、通道净空、公路净空以及设计水位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路堤高度,节制土地占用数量。

    路线区域内主要地表水丰富,选线时尽量选择水体狭窄处或边缘通过,对于无法避让的水体均采用桥梁形式进行跨越,通过设置桥面径流水收集系统,对其进行了有效保护。

    在路线方案的选定过程中,也注意对小池镇和分路镇的合理衔接,路线均绕避了城镇主体,于其外侧通过。沿线居民点较多,规模较大,且分布区域多与路线垂直,路线总体走向符合沿线各乡镇发展规划,并设置必要的通道、互通立交等设施,同时尽可能减少拆迁。

    1.3  运输条件

    项目区经济相对发达,区域公路网及乡镇公路密度较大,借助G105、黄小高速、黄黄高速、乡道路及长江水道形成的复合运输网络,因此建筑材料的运输非常方便。沿线区域交通运输能力均有富余,可选择市场化的运输方式,以满足本项目的运输要求。

    沿线筑路材料可直接用汽车运至工地,或者通过长江航运到达小池口码头,再用汽车转运至工地。

    1.4  技术标准的采用

    北引道采用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里程较短,起讫点位置明确,导致平面走廊的选择性不大,纵断面上主要受制于互通、分离式(通道)净空、内滞水位及起讫点衔接标高,设计中在满足技术标准和不增加太多工程量的前提下,主要考虑保持与南引道以及黄小高速技术指标的连续性,以保证全线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使线形顺适流畅,平曲线占路线总长的66.62%,平曲线最小半径2240m,直线最大长度1294.338m。北引道设计中最大纵坡采用1.84%,最短坡长580m,竖曲线占路线总长51.68%。


主要技术指标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1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2

设计速度

Km/h

100

3

路基宽度

m

33.5/26

行车道宽度

m

3*3.75/2*3.75

中间带宽度

m

3.5

硬路肩(含右侧路缘带)

m

3.0

土路肩

m

0.75

路拱标准横坡

%

2

4

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m

2240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m

280

不设超高最小平曲线半径

m

4000

直线最大长度

m

1294.338

5

竖曲线最小长度

m

306.020

最大纵坡

%

1.84

最短坡长

m

580

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凸形

m

20000

凹形

m

18000

6

停车视距

m

160

7

汽车荷载等级

公路—Ⅰ级

8

地震设防标准

简易设防

9

设计洪水频率

特大桥

1/300

大中小桥涵,路基

1/100



1.5  施工标段段划分


标段号

主线起讫桩号

里程(公里)

地理位置、工程特征及主要工作内容

JJQBYDTJ-1

K24+844~K28+570

一期土建

K24+844~K33+032.610

二期路面

3.726(一期土建)

8.18861(二期路面)

黄梅县,路基土石方88.6万方,桥梁3座(其中特大桥1357.16m/1座,大桥332.16m/1座),涵洞8道,通道7座,分路互通立体交叉,全线路面工程

JJQBYDTJ-2

K28+570~K33+032.610

一期土建

4.462610(一期土建)

黄梅县,路基土石方46.7万方,特大桥2189.32m/2座,中桥1座,涵洞8道,通道5座,小池互通立体交叉及服务区。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湖北顺达公路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2010-2020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街455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