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程概述 1.1 本项目建设的重要性 监利至江陵高速公路是湖北省规划的“七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网的组成部分,也是我省沿长江北岸快速通道的关键项目。本项目实施后,将打通荆州地区沿长江北岸快速通道,弥补区域缺乏东西向快速通道的不足,其建设对于实现区域高速公路连线成网,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加快荆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带动江陵、监利及沿江城镇带的发展,增强两湖平原经济交流,促进沿线地区资源整合开发和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动“壮腰工程”实施,对于整合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改善江汉平原东向出行条件、完善荆江地区应急保障通道、提高防洪救灾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项目概况 1.2.1 建设规模及技术标准 监利至江陵高速公路起点位于监利县分盐镇胡家村,与随岳高速公路交叉,路线向西经监利县境内的毛市、红城、周老嘴、黄歇口、汪桥、程集等乡镇,再经过江陵县境内的沙岗、白马寺、江北农场、熊河等地,与规划沙市至公安高速公路交叉,并与荆监一级路相接。路线全长69.132km,其中:监利境内长37.302km,江陵境内长 31.831km。 本项目全线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 100km/h,路基宽26m。主要工程数量有:土石方901万m3,不良路基35.262km,特大桥11057m/6座,大中桥12715m/78 座,涵洞80道,沥青混凝土路面1844.69千平米,互通式立交6处,通道48道,收费站5处、监控管理分中心1处、服务区1处、养护工区1处。
本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表
项目 |
单位 |
指标 |
公路等级 |
级 |
高速公路 |
设计速度 |
公里/小时 |
100 |
路基宽度 |
m |
26 |
行车道宽度 |
m |
2×7.5 |
桥面净宽 |
m |
2×11.75 |
桥涵汽车荷载等级 |
|
公路—Ⅰ级 |
设计洪水频率 |
|
1/100、1/300 |
平曲线最小半径 |
m |
700 |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
m |
85 |
竖曲线最小长度 |
凹 |
m |
10000 |
凸 |
m |
4500 |
最大纵坡 |
% |
4 |
最小坡长 |
m |
250 |
路面等级 |
|
高级 |
立交匝道设计车速 |
公里/小时 |
80、60、40 |
停车视距 |
M |
160 |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级 |
|
A级 |
设计年限 |
年 |
20 |
1.2.2 主要工程数量 本项目主要工程量表
序号 |
工程类别 |
单位 |
本项目 |
备注 |
1 |
路线里程 |
公里 |
69.132199 |
|
2 |
占用土地 |
亩 |
7202 |
|
3 |
拆迁房屋 |
平方米 |
45941 |
|
4 |
土石方 |
千立方米 |
9010 |
|
土石方/公里 |
千立方米 |
130.3 |
|
5 |
排水防护 |
千立方米 |
136.11 |
|
排水防护/公里 |
千立方米 |
1.97 |
扣除桥长 |
6 |
沥青砼路面 |
千立方米 |
1844.69 |
扣除桥长 |
7 |
特大桥 |
米/座 |
11057/6 |
包含互通区主线 |
大 桥 |
米/座 |
9750/21 |
中、小桥 |
米/座 |
2965/57 |
8 |
涵洞 |
道 |
80(49) |
括号内为通道带涵 |
平均每公里涵洞 |
道 |
1.16 |
扣除桥长 |
9 |
桥梁比例 |
% |
34.4 |
|
10 |
分离式 |
处 |
6 |
含入桥梁 |
11 |
互通 |
处 |
6 |
|
12 |
通道(天桥) |
道(座) |
48(0) |
|
每公里通道、天桥 |
道(座) |
0.69 |
扣除桥长 |
13 |
连接线 |
公里/处 |
17.384 |
|
14 |
服务区 |
处 |
1 |
|
管理监控分中心 |
处 |
1 |
|
养护工区 |
处 |
1 |
|
收费管理站 |
处 |
5 |
|
以上为大致工程数量,具体工程数量详见施工工程量清单、招标图纸。 1.2.3 建设条件 1. 地形、地貌 项目所在区域为江汉河湖冲洪积平原区,区内地势平坦,地面起伏较小,根据沿线地貌成因、形态特征,区内属长江以及阶地河湖冲洪积平原区地貌单元,主要是经过河湖长期堆积形成的平缓开阔地形,地势总体为北西略高,东南略低,沿线地势较平坦开阔,海拔高度22~30m不等。区内植被发育,主要以水稻等农作物为主,鱼塘、灌溉水渠及沟渠较为发育。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周边线路项目勘察资料,项目区表层堆积为巨厚层的第四系沉积物,上部以细颗粒为主,分布有一层或多层条带状或透镜体状软土,下部为粗颗粒的砾卵石层,地下水位埋深较浅。 2. 气象 拟建公路区域地处中纬度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雨水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春季天气易变,雨量增多,冷暖空气交替往复,形成阴雨连绵的气象;夏季气候闷热,为我国南方高温中心之一,且雨量集中,易发洪涝,盛夏多伏旱;秋季气温下降较快,晴多雨少;冬季寒冷少雨,时有冻害,偶有大风雪。全年日照时数 1827~1897 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03~11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平均气温15.8℃~16.6 ℃,极端值最热 43.1℃,最冷-19℃;无霜期246~262天,全年均降水量992.9~1331.1毫米。年平均风速2.1~3.0m/s,最大风速22 m/s。据郝穴水文站气象资料1964~1982年雨量统计,郝穴镇年平均降雨量为 1184.3毫米,最高年份1980 年1658.7毫米,降水日数133天;降水量最低年份为1971年,639.5毫米,降水日数为96天;月降水以6月为最多,平均152毫米;月最高降水量399.3毫米(1980年8月),日最大降水量251毫米(2001年6月8日);平均降水日数120 天左右,6、7、8 三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1998年,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形成二度梅雨,元至8月,荆州市平均降水量即达1178.2毫米,仅次于1954 年;据江陵县水利局资料,6月12日至7月5 日平均降雨168.6毫米,7月16日至8月5日平均降雨265毫米。 3. 水文 路线走廊跨越的主要河流、渠道有红联河、中白渠、列沙渠、监河、中北渠、五岔河、双十渠、颜北渠、十周河、四湖总干渠(渠宽约40米)、西干渠、老观中渠(渠宽约35米)等,除了四湖总干渠和西干渠通航之外,其余河流不通航。 总干渠:其渠线是古内河航运水道内荆河经裁弯取直而形成的,四湖流域即长江中游一级支流内荆河流域,因流域内全长185公里的总干渠分别贯穿长湖、三湖、白鹭湖和洪湖而得名, 横跨荆门沙洋县、潜江与荆州市江北5县(市)区,流域总面积11547平方公里,总人口510多万人,耕地面积650多万亩。总干渠控制流域面积1037.5平方公里,过境监利中部,长约55.1公里,占总长度29.3%,是监利的排水骨干工程。 西干渠:是四湖流域排水干渠之一,起于沙市雷家垱,途经沙市区、荆州开发区、江陵县、监利县,于监利泥井口汇入总干渠,全长90.07公里,汇流面积 809.35平方公里。共有化港河、红卫渠、两湖渠、三支渠、光辉渠、北新河、南新河、荆西河、司马渠、花桥河、大兴渠、复兴渠、万岁河、白柳渠、聂谭、永丰渠等16条排水支渠,累计长178.7千米。 五岔河:起止于熊家沟至伍家场,全长29.18km,排水面积327.21km2,属西干渠排水支渠。 十周河:起止于彭家河滩至彭家台,全长21.00km,流入五岔河。 长湖渠:起止于飞跃桥至西河桥,全长10.00km,流入五岔河。 中白渠:起止于刘家侸至杨家闸,全长18.50km,流入五岔河。 区内雨量充沛,水系发育,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质较好,矿化度、总硬度、总碱度含量适中,属中等硬度的淡水,PH值7.4—8.2之间,为中性水,氰化物、砷、汞和铜、铅、镉含量极低。 4. 地质构造 根据1:5万《湖北省区域地质志》,路线走廊隶属于扬子准地台两湖断拗江汉断陷三级构造单元的江陵凹陷(Ⅱ21-3)四级构造单元。 Ⅱ21-3:江陵凹陷自晚白垩世开始发育,自荆沙组沉积时期开始至早第三纪末期,为退覆沉积,主体表现为由外向里的掀斜。凹陷结构在南北方向上较为对称,中心沉积层次多、厚度大,边缘沉积层次少,厚度薄。在江陵西侧,出现一组近南北向的构造线,呈由南向北抬高,被北东和北北东向的断裂切割成堑、垒相间。 路线走廊及周边在不同时期,不同规模,不同方向的断裂发育,构成有规律的网络状图,在长期地史发展过程中,它们随时间、空间的构造运动方式的变化引起不同方式相对升降和离合。 路线走廊带内断裂构造不发育,地质构造总体较为简单,主要表现为挽近时期以来盆地坳陷的第四系沉积,分布于拟建线路两侧的断裂主要为扬子断裂系的二条主要断裂:雾渡河断裂(F12)、天阳坪-监利断裂(F23)。 ①雾渡河断裂(F12):位于拟建线路北侧约20km,与线路近似平行,经雾渡河至当阳、入江汉断陷盆地,与沙市-洪湖隐伏断裂相接,全长约560km。该断裂是扬子准地台内规模最宏大的基底断裂,在雾渡河附近,断裂倾向北,倾角60°-80°,江汉盆地内该断裂隐伏部分由二条平行断裂组成,控制了江陵凹陷的北界、潜江、沔阳凹陷的南界。江陵凹陷的北部主体构造与断裂一致,东部则表现为丫角庙、新沟咀、洪湖等凸起的形式,且凸起两侧由断裂挟持。该断裂在项目区北侧为隐伏断裂,且离线路较远,对线路影响不大。 ②天阳坪-监利断裂(F23):位于拟建线路南侧约10km,与线路近似平行,呈北西向;西段为天阳坪断裂,向东至红花套后被第四系所覆,为一条区域性大断裂,主要发育在古生代地层中,由两条平行大断层和一系列小断层组成宽 1-2km 的断裂带,发育较宽的劈理、糜棱岩和构造破碎带,显示强烈的挤压特征,于宜昌红花套西见古生代地层推覆于白垩系石门组之上,应属后期复合现象;在东段江汉平原,该断裂隐伏部分性质不明,大致构成盆地的南部边界,现代长江及其曲流段总体沿断裂延展,并出现长江向洞庭湖分流现象,说明第四纪时期该断裂的差异运动较为明显。该断裂在项目区南侧为隐伏断裂,且离线路较远,对线路影响不大。 5.地震 ①地震历史记录 路线走廊位于我国大陆东部华东─华中地震区(长江中下游地震区),属中等水平的地震活动区,历史上记载的中强地震为数不多,项目区周边所发生的地震为沔阳于1530年10月14日发生5级地震,蒲圻1954年2月3日发生4.75级地震。 线路区无中强震历史,地震主要为构造地震,均为浅源地震且震级小,有记录的地震震级小于5级,对地表危害程度不大,第四系以来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的波动和阶梯式上升,水平向运动微弱,周边隐伏断裂构造发震活动较弱,因此项目区处于地壳相对稳定区块。 ②地震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项目区属地震基本烈度 6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规范,沿线路基属地震基本烈度6度地区的公路工程,采用简易设防;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第3.1.2及3.1.3条款,桥梁抗震设防类别为B类,抗震设防烈度6度地区的B类桥梁,只进行7度抗震措施设计。 6. 水文地质条件 ①地表水 勘测区河网密布,沟渠纵横,地表水体主要有监河、四湖总干渠、四湖西干渠、中北渠、五岔河等,彼此相通或相连,相互间均与长江具有较密切的水力联系,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长江水的补给,水位随季节动态变化明显。 ②地下水 根据项目区含水层介质及地下水类型赋存条件不同,路线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分为上层滞水、第四系堆积层孔隙潜水、第四系堆积层孔隙承压水为主。 (1)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河流、沟渠上部素填土及耕植土中,下部的粘性土为其相对隔水层,接受大降水的补给,通过毛细作用运动到地表蒸发排泄,水量大小随季节变化明显。 (2)第四系堆积层孔隙潜水:零星分布于地表浅层砂土及粉土层中,下部的粘性土为其相对隔水层,该含水层介质结构松散,透水性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体、田间灌溉回归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主要排泄方式向河流沟渠和地势低洼处排泄,其水位动态变化受季节影响较大。 (3)松散堆积层孔隙承压水 线路区内广泛分布,含水层介质为第四纪全新统粉土、粉细砂、砾卵石,该含水层介质透水性强,含水层顶板差异性较大,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稳定水位埋深一般在0.50~2.10m,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体、田间灌溉回归渗入补给、上部含水层的越流补给及相邻含水层的侧向迳流补给,主排泄方式向河流和下游相邻含水层排泄、人工开采排泄。 综上所述,路线区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地下水与河流沟渠等地表水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丰水期水下水位上升,接受周围地表水体补给,枯水期地下水位下降,向周围地表水体排泄。 7. 地层岩性 路线区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根据土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及钻孔野外描述,按岩土层的成因时代、沉积特征及工程地质性能不同,将场地岩土层划分为三大类五大层:第一大类为第四系人工堆积的填土(Qml),即(1)层素填土;第二大类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淤积成因的粘性土、淤泥质土及粉土(Q4l~al);第三大类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成因的砂土(Q4al);第四大类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成因的圆砾土(Q4al+pl)及卵石土(Q4al+pl)。各大类中按岩性及差异不同又可划分为不同的次亚层及次亚层,共划分五大类共十三个亚层十八个次亚层共计三十二个层位。 8.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路线走廊内地形地貌较简单,未发现有不良地质现象。 线路区的特殊性岩土为软土,主要分布于鱼塘、沟渠底部及附近和长江一级阶地冲湖积平原及其附近区域。线路区软土成因体可按河流、沟渠底部及其附近和长江一级阶地冲湖积平原两种类型来评述。 ①鱼塘、沟渠底部及附近软土层:位于河流、沟渠底部,地形平缓,地表长期积水,存在软土层。 ②长江一级阶地冲湖积平原及其附近区域软土层:一般粘性土长期浸水或地表水丰富、地下水埋深浅,形成湿地,后形成软土层。 沿线软土分布广泛,冲湖积成因,岩性为淤泥及淤泥质土,软塑~流塑状态,均匀性差,局部夹粉土、粉砂及粘性土薄层,呈厚层状、多层或透镜体状分布,厚度一般1.50~6.0m 不等,最大厚度20.30m,分布无明显规律性。 初勘揭示,推荐线K线软土长度23.531km,占路线长度的74.3%,最大埋深 24.7m,软土层最大厚度20.3m。比较线B10线软土长度9.023km,占路线长度的 68.2%,最大埋深12.1m,软土层最大厚度8.8m。 本项目软土地基设计在考虑软土的实际情况,比如软土的分布范围、厚度,路堤高度,所处位置(桥头、涵洞、通道、一般路堤)及工程工期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不同的地段采取不同的处治措施。深厚软土路段采用桥梁方式跨越,路基部分软土根据各路段路基及桥涵构造物允许工后剩余沉降的设计原则,主要采用清除换填、砂垫层堆载预压、复合地基等方案对软基予以处理。 9. 筑路材料供应、运输情况及对项目的影响 本项目路线所经区域属于江汉平原河湖水网地区,路基均为填方。项目临近区域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水位较高,地表土多为过湿土。项目需大量借方,但沿线取土量有限,临时占地大,因此需采用其他方案满足路基填料。初步设计对三种取土方案进行了对比,综合分析后确定路基填筑采用填砂路堤方案,即路堤中部采用江砂填筑,两侧采用处治后粘土包边。江陵郝穴码头供砂充足,砂料价格较低;包边土用量较小,通过沿线设置取土坑可以满足要求。 项目区石料缺乏,需远运利用解决,主要来源为宜昌地区或项目北部荆门、钟祥一带。综合比选后,通过水运选用宜昌地区石料方案可行。 筑路材料的对比选用方案及其其它筑路材料详见第12章筑路材料。 线位距离郝穴码头20km,水运便捷。项目区沿线交通发达,运输便利,现有荆监一级路、省道S219、S103及县道周马线、郝六线、沙大线、三观线、沙熊线等,可作为本项目运输的主要通道,多数村镇都已实现水泥路通达,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公路网。通过县乡级公路和修建少量施工便道便可进入工地,因此材料运输十分便利。 1.3 施工监理标段划分 监利至江陵高速公路施工监理标段划分表
监理 标段 |
对应的土建标段 |
主线桩号 |
主线里程(km) |
工作内容 |
JJJL-2 |
JJTJ-3 |
路基桥涵:K37+393.55~K54+000 |
路基桥涵:16.606 |
本项目江陵县境内路段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涵工程、立交工程、交通安全设施工程、绿化工程、沿线设施工程、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的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交(竣)工验收与缺陷责任期阶段的施工监理服务(不含机电及房建工程的施工监理) |
JJTJ-4 |
路基桥涵:K54+000~K68+925.749 路面:K37+393.55~K68+925.749 |
路基桥涵:14.926 路面:31.5 |
注:交通安全设施、绿化、沿线设施、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等工程标段待定,在项目实施时予以明确。
1.4 施工工期及监理服务期
监理标段 |
对应土建施工标段 |
施工准备阶段(月) |
施工阶段监理服务期(月) |
交(竣)工验收与缺陷责任期阶段监理服务期(月) |
JJJL-2 |
JJTJ-3 |
1 |
36 |
24 |
JJTJ-4 |
交通安全设施、绿化、沿线设施、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等工程标段待定 |
注:具体开工日期以总监办签发的合同工程开工令之日起算。 |